通化市林业局谢群庆副局长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天,吉林林业网邀请到了通化市林业局谢群庆副局长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进行专题采访。
主持人:您好,谢局长,感谢您接受吉林林业网采访。
谢群庆:谢谢主持人,谢谢广大网友对通化林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很高兴能够参加吉林林业网的在线访谈节目,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主持人:谢局长,请您介绍下通化市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
谢群庆:通化市是吉林省重点林区,国家一级森林火险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93.5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7.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93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05%。湿地总面积为11.6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3.8993万公顷),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7.44%。优良的生态环境蕴育了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通化市域内分布有脊索动物291种,其中原麝、紫貂、中华秋沙鸭等国家Ⅰ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3种,鸳鸯、黑熊、棕熊等国家Ⅱ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2种,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76种。野生植物有809种,其中红松、东北红豆杉、紫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
主持人:通化市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和特色生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群庆:积极开展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迁徙地和原生地的保护,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禁在自然保护地进行开垦、烧荒、采石等活动,减少因生产生活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全市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为生物多样性、系统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通化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通化建设发展大局,进一步明确生态优先的战略地位,通过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大提高了生物生存的承载能力。2017年,通化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广大市民从绿水青山中获得生态幸福感,境内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也逐年增多。目前,在浑江江面上生存的就有绿头鸭、赤麻鸭、斑嘴鸭、鸳鸯,甚至是罕见的中华秋沙鸭,都在这里落户,栖息繁衍,由候鸟、旅鸟变成了留鸟。一年四季,到浑江岸边驻足观看野鸭子的人络绎不绝,这里也成为摄影爱好者和网红打卡地。
主持人:通化市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群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关键要斩断非法“捕、运、售、购、食”的利益链。多年来,通过扎实开展清山清网清套、执法检查等系列专项行动,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加大清山、清网、清套清查力度,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交易等违法行为,严防私挖滥采野生植物,彻底铲除威胁野生动植物安全隐患。开展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清理整顿,依法规范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执法,加强对农贸市场、花鸟市场、宾馆饭店等重点场所联合执法检查,加大对野生动物运输、携带、寄递、交易、利用环节违法犯罪行为打击治理力度。2022年,全市出动执法车辆258余台,出动执法人员570余人,检查野生动物栖息地、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场所520余处,没收野生动物10只,坚决切断非法获得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进入市场渠道。
主持人:通化市如何应对突发野生动物异常情况?
谢群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保障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工作中,切实落实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责任,加强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以及鸟类等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取食地、越冬地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巡护,及时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迁徙动态等变化情况,确保野生动物病死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切实从源头上切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途径。全市设立通化、辉南等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个,加强野外巡查和应急值守工作,建立了日巡查报告制度,积极开展野猪非洲猪瘟和禽流感风险隐患排查,进一步降低全域疫源疫病风险隐患,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2022年开始,按照省林草局统一部署,我们开展对通化市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主要河流水库分布的迁徙水鸟,包括鹤类、鹳类、雁鸭类、鸥类等开展同步调查,进一步掌握我市迁徙水鸟分布、数量和动态变化趋势,为有效实施鸟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主持人:可持续发展、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化市在提高市民保护意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群庆:通化市每年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科普宣教,不断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广播喇叭、悬挂横幅、发放资料、宣传展板等形式,持续深入组织开展主题宣传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集市、进农户等活动,广泛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科学知识,广大市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市民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都会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联系,开展救助。
主持人:对于受伤的野生动物,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救助?
谢群庆:通化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于2021年11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是目前通化市第一个专门从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收容救护区域内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对治愈的野生动物组织野外放生。站内建有动物笼(圈)舍、医疗救护室、隔离观察室、储藏室、办公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该站的建立,不仅可以为境内所辖区域野生动物提供收容救护服务,还可以发挥通化所处地理优势,辐射到吉林省东南部的附近区域,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野生动物保护和科普宣传教育场所,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产生良好生态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救护站共救护野生动物212只(头),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26只、三有保护动物85只,经过收容救护后放归野外178只。同时,持续开展冬季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在自然保护区、浑江等野生动物集中区域投放饲料,使野生动物及时得到食物补给,保障安全过冬。
主持人:2021年10月,吉林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省全面推行林长制。通化市林长制改革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有哪些有益探索?
谢群庆:按照省工作部署,通化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为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全市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林长制实施情况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和林业主管部门野生动植物保护责任。同时,结合通化实际,创新建立了“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等工作机制,形成司法与行政执法协作联动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新局面,为及时依法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全市各地实施网格化巡护管理,对野生动物集中越冬地和候鸟栖息地、迁徙通道等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开展巡护巡查值守,严防乱捕滥猎行为发生。2022年,开展巡查、巡护2200余次,收缴非法猎具83个。
主持人:通化市下一步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有什么想法?
谢群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个科学论断为我们下步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紧扣国家、省、市林业中心工作,持续发挥林长制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依托林长制体系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和保护,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加快推进林业强市建设征程中贡献力量。
主持人:野生动植物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