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信息发布>行业动态>图片新闻

古树保护迫在眉睫,林业科技为古树“续命”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二级古树树龄在300~ 499三级古树树龄在100~ 299。古树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时空的变迁和文明的记忆。

为深入贯彻古树名木保护有关工作要求,省林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组织森林经理所杨雨春、王君、王元兴、陆志民、何怀江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把诊问脉”,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树龄鉴定和抢救复壮技术支撑工作。截止6月底,已开展多次古树名木树龄鉴定和抢救复壮技术指导。范围涵盖辽源、吉林、松原、四平、长春、白山、通化地区的11县(市)区,涉及松科红松、沙松、油松,胡桃科胡桃楸木犀科水曲柳科紫椴红豆杉科东北红豆杉榆科家榆、杨柳科小叶杨无患子科糖槭等1225种。共鉴定树龄1600余株,抢救复壮古树120余株。

在树龄鉴定过程中,针对古树名木大多已芯腐,树木年轮分析仪测定法、针测仪测定法、CT扫描仪测定法、C14测定法难以确定树龄问题,通过收集我省各地早期树木解析数据、调查古树树种的平均生长量和立地因子,系统分析立地、胸径与树龄的相关关系,初步构建了21个树种的古树树龄推导模型。再结合文献追踪法,通过走访当地老人、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得古树树龄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加准确地推测树龄,为古树名木保护等级精准划分提供依据。


在抢救复壮过程中,依据我省东、中、西部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施行一树一策”,单独制定复壮技术方案。我省东部古树以自然分布为主,多为红松、沙松、水曲柳胡桃楸等珍贵乡土树种。中西部古树多以人工栽植在城市或村屯的小叶杨垂柳、家榆等乡土树种。其衰弱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侵袭,如小蠹虫、大蚕蛾、天牛、烂皮病、根腐病、榆紫叶甲等病虫害。由于古树长期受病虫害侵袭,生理机能已改变,树势逐渐衰退,在制定复壮技术方案时,采取由弱到强的分步防治措施,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同时结合生境治理、土壤改良、树洞防腐、树体支撑加固等综合措施,防止单一复壮手段造成古树死亡此外,针对我省长势明显衰弱的古树首先要考虑改善生长环境,辅以种植苜蓿等提高土壤养分草本植物,及浇灌生根粉、生物菌肥、树体注射营养液等措施,提高古树根系活力,并提升营养供给能力,防止出现生理性干旱。截止目前,省政府大院内的油松、长岭的柳树等复壮效果显著。

下一步,省林科院将围绕古树抢救复壮工作进行深耕,在现有的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研发集成更加简便高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吉林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出台,为我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  
    关闭
    X
    林业厅政务微信
    X
    林业厅政务微博
    X
    林业厅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