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是通化地区乡土树种,木材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性强,树皮可提取栲胶,种子美味可食,也可入药,有止咳祛寒之效,主要分布于通化县,以四棚乡三棚林场最具代表性。
三棚林场是一座始建于1958年的国有造林林场,春夏松林蔽日、花海竞芳,生命的色彩肆意流淌;金秋五彩斑斓、林茂果丰,遥望霜叶缀红花,近看松塔枝头挂;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摇曳点点苍翠,在层峦叠嶂间铺展延绵……“中国最美林场”名副其实。66年来,三代林业人艰苦奋斗、科学营造,现拥有有林地4.4万亩,其中人工红松林1.8万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现为国家级重点红松林木良种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棚林场如何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打好绿色转型“突围战”?
绿要绿得有生命力。三棚林场实施人工林近自然栽植,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年均造林500亩,进行过8次疏伐改建,抚育幼龄林1万亩、盛果期近熟林5000亩。与吉林省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开展合作,进行施肥增产技术推广、大径无节材培育等10余项试验,应用红松大苗移植技术,将结实期提前3至5年。高标准建设母树林和种子园,完成红松1.5代良种扩繁600亩,近5年输送优良松种30万斤,去年红松子产量474吨,有效确保红松资源持续增长。
绿要绿得有创造力。三棚林场建立职工包保责任制,在林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盛果林按沟系划分为10份,由男职工分10组承包经营,管理费用由各组负担,承包林地产出松籽的销售额职工分得70%、林场得30%,实施后承包职工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余元,林场年均收入增加200余万元。开设林下产业绿色发展先行试点,利用幼龄林种植林下山参、淫羊藿等林药间作作物2000余亩,带动林场周边林农季节性就业500余人,人均增收入1万余元,辐射县域发展红松果材林32万亩。2020年,三棚林场入选全省现代林场建设试点单位,通化县投资5010万元围绕森林保护培育、构建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全力推进试点建设工作,林场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绿要绿得有持久力。三棚林场依托万亩松林和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构建“旅游+”发展格局,投资3000万元建设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康养、研学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红松果林康养产业园,目前已完成观光塔、垂钓园、移动板房、栈道凉亭和湿地宣教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村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富裕和谐优美林区。建立健全林长制,严格落实森防责任,加大森防宣传、培训、督查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有害生物监测点,定期喷洒药物防治病虫害,切实保护林地资源安全。
绿染成景,景美成金。正如三棚林场首任场长陈少柏诗中所写:“今朝林海已百万,林茂粮丰溪潺潺。鸟来唱富花伴舞,摇钱树下展金山。”三棚林场以绿为媒连接社会,用绿发展不忘初心,为美丽通化建设贡献了鲜活的实践经验。
受三棚林场经营发展模式启发,通化县在低改林中营造红松,通过定向培育、幼龄林抚育、迹地更新等方式,推动集体人工林由粗放低质向集约高效转变。同步构建“红松+”产业格局,着力培育快大人参产业园、禾韵现代农业公司、红星生态林业公司、金汇药业等一批涉林龙头企业,集聚、挖掘涉林产业潜能,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进一步延伸红松林经济价值。
自2021年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以来,通化市相继出台《通化市推进红松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关于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借鉴三棚林场红松造林规程经验和栽植技术,重点谋划实施红松林精准提升工程和通化县红松国储林项目,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林农”模式,探索发展林果、林药、林参等林下间作产业,推动建设高质量国家战略储备林、红松果林、红松林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当前,通化市红松林发展到103.2万亩,结实面积44.5万亩,完成迹地更新1万亩,红松子产量9247吨,产值2.4亿元。
通化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通化市将积极对接国家和省林草部门,寻求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持,在提升红松产业规模、深挖森林宝库、“生态+”融合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总结试点经验,提炼推广三棚林场等地先进做法,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张书源)
--------------------------------------
初审:战玉民 复审:程莹 终审:郑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