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通化县三棵榆树镇杨宝沟村,群山层林尽染,千亩红松嫁接林迎风而立。苍翠的枝头间,一颗颗饱满的松塔垂坠如金,村民们背着竹筐穿行林间,采摘丰收的果实,笑容与阳光一样明亮,筐满笑语盈。这片1300亩的红松果林,早已成为大家眼中“能传辈的绿色银行”。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虽然坐拥山林,但传统红松结果晚、收益低,村民始终难以靠山吃山。一段从“观望”到“信赖”的转型故事也就此展开。
转变始于2021年村党组织书记汤继鹏带领党员远赴辽宁本溪的考察。“亲眼看到人家嫁接的红松第三年就挂果,比我们早整整十年!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条路得走。”汤继鹏语气坚定地说。
眼见外地红松嫁接技术的实效,杨宝沟村的党员干部们,心里燃起了改变家乡的火苗,引进“王鑫优质基因种穗嫁接技术”。但新技术落地之初,不少村民心存疑虑:“树嫁接坏了怎么办?”“投进去的钱不见果,不是打了水漂?”……
“当时就怕啊,好好的树嫁接坏了咋整。万一不结果,钱不就打水漂了。”村民关宝福道出了当时村民们普遍的担忧。
面对质疑,汤继鹏联合4名党员率先试种。“我们先种出效果,村民才会信。”汤继鹏的话掷地有声。
据汤继鹏介绍,该嫁接技术不仅实现早结丰产,还可根据林地条件灵活选择嫁接方式,技术基地免费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和终身服务。按现有密度估算,每亩投入仅约400元,盛果期后亩年收益可超2000元,且可持续50年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次投入,世代受益”。
如今,1300亩红松嫁接林蔚然成荫,部分已进入第6个年头,三成树木开始结塔。“瞧这松塔,个个都有一斤多重,按市场价7块钱一斤,一棵树结30个,就是200多块钱!”正在采收的种植户王来山手捧果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最初5人尝试发展到如今50多户积极参与,红松嫁接成了村里的“香饽饽”,是大家争相发展的富民产业。这片绿意盎然的红松嫁接林,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接下来,我们要利用村集体林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种红松、挣‘松塔钱’,真正让生态路变成富民路!”汤继鹏望着漫山的红松果林,眼中满是憧憬。
这片日益扩大的红松嫁接林,不仅是当下丰收的“金果”,更是惠及后代的“绿色银行”,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李铭 何禹洁)
--------------------------------------
初审:战玉民 复审:程莹 终审:孙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