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生态文明>林苑文学

通化:碧水青山间书写生态新答卷

 盛夏的浑江碧波荡漾,清风温和拂过,带着松脂的清香,它掠过玉皇山顶的晨练衣角,掠过浑江畔的咖啡杯口,告诉人们这里的每一次呼吸,都可以放心大胆地深呼吸。这幅灵动的生态画卷,正是通化市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这座东北边城以“三水统筹”“林长治绿”的创新实践,在浑江畔铺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长卷。

抬头仰望,蔚蓝天空已成为通化的城市名片。2025年一季度,通化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90天,优良天数比例100%,排名全省第一。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精准治理——11年大气自动监测数据织就的智慧网络,让污染源无处遁形;100余名社区网格员与公安干警组成的巡查铁军,在冬春季筑起烟花爆竹管控防线;1.24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14个治理项目,更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市肌理。

低头俯瞰,浑江完成从“城市伤疤”到生态明珠的蜕变。通过“清四乱”专项行动与“三水统筹”治理,这条曾因工业发展蒙尘的母亲河重现“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诗意。2024年数据显示,鸭绿江、浑江、辉发河三大流域13个国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以上标准,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更令人惊喜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从候鸟变为“留鸟”,在通化筑起温暖的生态家园。

极目远眺,66.6%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绿色屏障。通化市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林业改革攻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辉南县2000亩红松人工林抚育间伐质量精准提升样板示范区,抚育间伐技术让每棵松树都成为固碳能手;在柳河县1500亩平欧杂种榛全产业链提升示范区,将“绿被子”变成“钱袋子”。

田间地头,生态农业绽放别样精彩。黑土地保护工程让玉米苗挺直了腰杆,火山岩土壤优势使柳河大米被授予“吉林大米十大地理标志品牌”称号。通化县创新应用的绿肥秸秆覆盖技术,既让蓝莓果香四溢,又为哈泥河戴上“生态项链”。这种“生态+科技”的种植智慧,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做大做强了特色农业。

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的时间节点回望,通化从“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到“全国美丽山水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从哈泥河湿地修复到龙湾群火山生态保护,这座城市始终将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秋沙鸭掠过水天相接处,当林海响起松涛阵阵,通化正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郭润卿)

--------------------------------------

初审:战玉民  复审:程莹  终审:孙金生

  •  
    关闭
    X
    林业厅政务微信
    X
    林业厅政务微博
    X
    林业厅手机二维码
    快速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