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上,北方早已立春;但是眼下,盼了又盼,还没有看到春花的影子。不过,好在大自然不忍心拂了你的兴致,又慷慨地赠予你满目的苔藓,满眼的绿色。
走进吉林龙湾景区,你就会发现,山间的曲径幽路已全被苔藓染绿,像一条条碧绿的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石头上。毛毛的、茸茸的、萌萌的,让人忍不住想去轻轻抚摸,去亲近。
走着走着,猛一抬头,就会看见那森森万树上也长满了苔藓,绿幽幽的,湿润润的。像一支苔藓大军,浩浩荡荡地从盘根错节的裸露出来的树根,直攀树顶,气势如龙。自然而然地让你探寻起这苔藓的古老和沧桑。想想,那得是历经多少年才能长成这种规模呢?是不是从几十万年前龙湾火山爆发后,这苔藓就开始在这里落户安家了?不由得赞叹起苔藓这旺盛的生命力来。
在这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苔藓已成一派风景,一道奇观。不仅树干如此,就连枯树的根、枯木墩、水里的石头上都长满了又浓又密的苔藓,为四季增添了一抹绿色,更为龙湾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韵味。
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到:苔字在《周礼》中作菭,生水傍,水土之润气所生,故曰水衣也。生墙曰垣衣。因其本来带有水土之朗润气质,加之其生于山水清幽之处,因此苔字别有一番清趣与风骨。
翻阅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对于苔藓的描述不胜枚举。“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诗人王维笔下幽深空寂的世界令人回味,亦可在现实的龙湾风光中得到复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仅写出了苔藓之美,更写出了诗人的不屈品格,可谓以苔明志。
苔藓,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意义,而且还是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灯”。只要大气有一点污染,比如化工厂排放的废气,燃烧煤炭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等,苔藓植物都有明显的感觉,并且迅速反应出来,同时调查方法十分经济、便捷,取材也非常容易。近年来,苔藓植物对一些金属离子以及大气中气体污染物的监测得到了广泛认可。
其实,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生存的意义。小小苔藓,从深山老林到文人居所,不仅盈目、润心,更励志。就像清代诗人袁枚所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思索。(王宇)
------------------------------------
初审:常宇 复审:程莹 终审:郑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