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疼痛感的,唯有疼痛,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感受到社会在呼吸,时代在进步,感受到蜕变与新生。
无伤痛,不成长,正如繁花落尽,方得硕果。青春亦如此。因而从古至今,作家都爱着笔于青春的片段。或许不写尽一生,是因为“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细水长流的琐碎,和年华老去的苦涩,谁也没把握写得缠绵悱恻而深情不露。
所以,海子写黎明中的麦子,永远这样美丽忧伤,吐着芬芳,站在山冈上。写二月的第一场雨,不知时节,天地焕然。我们必然经历这痛苦,忍受花的零落,云的眼泪,才得见麦的丰硕,春的盎然。人呢?活着,就是看身边的人不断离去,明月仍在,而有的人早已消失在窗前,永远活在别人的梦里。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患了重病,认为窗前的梧桐树叶落尽之时,死亡便会来临。的确,在窗外作画的老人,如他所想去了天国,而窗上的“绿叶”,闪烁着生命的华光,照彻青年内心,指明活着的方向。
史铁生不止一次地追念母亲,追念曾经的那份痛苦。我想,《秋天的怀念》中所写的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和未能说出口的“要好好活”已成烙印,时刻疼痛,永远清醒。
莫去想“杨柳岸晓风残月”,别被痛苦挫平了斗志,成为一个有棱角的星星,铭记伤痛过后的成长。
无伤痛,难进步。看《觉醒年代》,便带我回到了时间的黎明。混沌的末日,我听见物质在呻吟,无生命的呼喊响彻时空,我的骨骼沉入史前世纪,而我的血液,正在向最初的爬行生物的血管中流淌。
回归本原,痛彻心扉,但无伤痛难进步,一切苦难都应成为前进路上的基石。在觉醒的年代,旧社会的大殿崩塌,而在土木瓦砾中,又孕育着新生。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看到文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到社会黑暗下暗藏的星星之火,看到屈辱中顽强的抗争史。
痛苦而清醒,破局而立新,革命者甘做苏格拉底的“马虻”,去叮醒有着不屈精神的、顽强生命的中华民族。
因为疼痛,所以清醒,因为清醒,所以奋进。内战结束了,三大战役胜利了,天安门城楼鸣响了礼炮,农民有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
莫要太过珍重片刻的安然,泪水过后,我即荣光。痛苦并不值得歌颂,但处于痛苦中不屈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万般苦楚,尽作蚕房。破茧之后,我即新生。
(尹瑞麒)
--------------------------------------
初审:战玉民 复审:程莹 终审:郑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