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生态文明>林苑文学

欢喜岭名字的由来

欢喜岭为满语地名。“欢喜”为一种野生毒草,欢喜岭意为生长毒草的山。

欢喜岭村位于通化县三棵榆树镇东部欢喜岭脚下。在欢喜岭村,只有一组的南山上生长这种草。

据史料记载,箭毒——白附子,是当年渤海国向朝廷(唐中期)进贡的贡品之一,又称关白附,是白附子在东北的一个品种。当地百姓称为百步草。

2014年7月15日,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率队到通化县三棵榆树镇欢喜岭村考察。了解到“欢喜岭”这一地名是满语生长毒草的地方时,他兴奋地说,这就对上了,渤海国失传的贡品在通化县欢喜岭终于找到了。

他说,唐后期,通化县属渤海国,当年贡品中除了人参、鹿茸、貂皮、核桃、松子外,还有一种毒药叫白附子。白附子的用途,一种是提炼后涂在箭上,一旦射中,敌人会迅速失去战斗力。第二种用途是“身背汗斑疥癣并治之”,以毒攻毒。

欢喜岭村村主任当即安排“跑山”人去采白附子。不到一个小时工夫,采集了六棵样品。当地称这种草为百步草,毒性大,一旦沾上不过百步就会断命。

相关部门带着村民采集的样品找到通化县中医院专家鉴定,得到确认。后来,又找到通化振国药业王振国教授鉴定,答案是一致的。王振国还特意安排长春中医学院毕业的相关人员查找《吉林中医药图谱》,进一步得到确认。白附子别名百步草、关附子、竹节白附、黄花乌头、黄马拉花。

关于欢喜岭名字的来历,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另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率兵反明失败,从明朝李总兵所驻扎的辽阳逃出,进入太白山即今长白山一带,整日练兵习武,养兵蓄锐,扩充队伍,建立了百余处兵台,准备发起强大的反击。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秋天。这天,老罕王召集穆昆达(族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攻打李总兵占据的兴京堡(今辽宁新宾)。随后,老罕王带领将士们威武浩荡地向兴京堡进发。队伍连续走了很多天,将士们筋疲力尽,终于来到兴京堡城下,展开交战。

李总兵战场经验丰富。固守城楼,万箭齐发,直射城下老罕王军营。老罕王宁死不屈,顽强战斗,拼命攻打城楼。交战七天七夜未见分晓。老罕王的军队粮草已断,兵将们又水土不服,一个个上吐下泻,身体虚弱。老罕王下令撤兵。李总兵却一声令下,打开城门,顺着苏克素护河谷(今新宾县苏子河)一路猛杀。老罕王带领队伍逃过富尔江,途经今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区域,直到欢喜岭村所在地(欢喜岭脚下)才停下兵马。

敌兵不再追赶,老罕王松了口气,带领队伍来到禁垦地域——岗山岭。老罕王及部下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走着走着,路过一片茂密的老林子,接着又爬上一座高山大岭。老罕王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突然发现前面一个漫坡上长着好大一片矮棵榛柴林,一嘟噜一嘟噜果实挂在枝上。他惊喜万分,翻身下马,上前采摘了一大把,扒了皮,里边是饱满的果仁。嚼一嚼,又香又脆。老罕王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将士们停止前进,安营扎寨,去摘些果实充饥。将士们如获至宝,满山遍岭地采摘,坐在山坡上用石头边砸边吃。这些果仁又充饥又解渴,不一会儿,就一个个填饱肚子精神起来了。

老罕王说这榛树果实是救命的“金子”。将士们为了记住这个名字,就天天念叨着“金子”,叫得久了,就叫成了“榛子”,一直流传至今。

老罕王在欢喜岭一带驻扎了半年多,重整旗鼓,兵强马壮起来。不久,老罕王备足粮草,率领部下再次攻打李总兵。这一战旗开得胜,占领了兴京堡,扎下大营。老罕王把兴京堡改为兴兵堡,建立赫图阿拉城。

后来,他把当年长满榛子救了队伍的那座山岭起名叫“欢喜岭”,一直叫到今天。据《东三省古迹轶闻》记载:相传清太祖被敌兵追至柳边门,三昼夜未得一餐,士卒饥不能起,势将溃散,适至此岭,见榛树极多,士卒争摘榛果取仁而食,得以生存。屯兵半年余,复攻边门,一举凯旋,军中将此地呼为欢喜岭。由此得村屯之名。


  •  
    关闭
    X
    林业厅政务微信
    X
    林业厅政务微博
    X
    林业厅手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