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食以野为奇。随着各种野菜的次第登场,这个春天人们走进了一场“野菜的狂欢”。挖荠菜,采婆婆丁,掐柳蒿芽,摘榆树钱,可是,你“掰”过刺老芽吗?相对于荠荠菜、婆婆丁这些野菜平民而言,刺老芽就是著名的上等山野菜,更是龙湾特色山野菜之一。它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营养丰富,多年来一直出口日本、美国,被誉为“山野菜之王”。
当漫山遍野没有一丝绿意之时,这枯了一冬的枝条尖上,便稀稀落落地生出一个个嫩绿的芽苞,好像一位枯瘦的老人用力托举着的新生的婴儿,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只十几天的功夫它就抽出二寸多长的细叶,山里的老辈人们都管叫它“刺老芽”。虽名为“老芽”,实为嫩芽。就像东北话“最稀罕俺家老姑娘”一样,实则说“最喜欢我家小姑娘”。这大概也寄予了淳朴的辉发百姓对刺老芽的喜爱之情吧。
刺芽长在树上,仿佛似一朵朵绿色的小花,让人心神荡漾。摘下一朵仔细观赏,它根部紫褐色,茎带褐色的斑点,叶稍红褐色,犹如春雨刚刚淋过后盛开的一朵朵玫瑰花。
刺老芽多半生在阴坡或半阴坡的石砬子下面的杂木林、次生林中,有时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缘也可看到,它长得不高,树干不粗,树皮褐白色,浑身是刺。听同行的山里人讲:刺老芽还叫“鹊不踏”,原来我还纳闷,这回恍然大悟:你说这么多的刺,喜鹊敢栖身于此吗?
我们采摘的是刺老芽枝头的嫩芽,老百姓的土话叫“掰”,把嫩芽从树上分离,“掰刺老芽”果然形象生动!你得一手扶着枝干,一手去掰,你就算再小心翼翼地掰,刺老芽身边的刺也会扎手,戴上手套都能扎透,就连常跑山的人也避免不了。掰一趟刺老芽手上不被扎几下简直就是神话。以前买刺老芽时因为太贵我还会跟摊主讲讲价,自从我亲自上山掰了一趟刺老芽后可真理解了掰刺老芽的艰辛,他们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了。且不说它的美味,就是冲这个辛苦劲儿,这个钱也值。
我们初次进山就瞎转悠也找不到,但常跑山的人不仅熟悉地形,还有经验。那次我看见一棵浑身是刺的龙芽楤木上长着一个胖乎乎的刺嫩芽,欢喜地去掰,可它太高了,我左够右够就是够不到,跳着够还是够不到,我只能望洋兴叹。看到我的窘态,山里人笑眯眯地告诉我“丫头,别急!”然后在林子里找了一根折断的树杈,把刺老芽的顶端枝丫慢慢地钩过来,让它向我折服。那个刺老芽就这样离我越来越近,我欣喜地伸手把它掰下来,果然是胖乎乎、肉墩墩的,特别招人稀罕。
掰去顶芽后,顶芽下部的1-5 个侧芽或顶芽的副芽就会次第萌发,还可以掰第二茬刺老芽,不过还是头茬的顶芽味道最好。刺老芽从春季到夏初均可采摘,但以春末季节嫩叶拳曲未伸展者为佳。入夏以后叶子伸巴掌了就不能食用了。虽然掰刺老芽有风险,但是看着筐里绿莹莹、肉墩墩的小嫩芽,你还是充满了成就感,因为你采到了龙湾山珍、野菜之王啊!
轻轻去掉它外面的绿裤儿(其实就是包裹它的一层外衣),不用去太多,因为里层的裤儿也很鲜嫩,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浸入冷水多泡一段时间,既可以保持其绿色,也可去除其苦涩之味。刺嫩芽可煎,可炒,可凉拌,可酥炸,可做馅……是下酒佐餐之佳品。
我最爱吃它的原味儿。炸点鸡蛋酱,把焯好的刺老芽往酱上轻轻蘸上一蘸,刺老芽的清香就飘到了你的鼻间。芽儿嫩嫩的,芽腿肉肉的,带着山野的气息让你吃上一口就回味无穷。
如果你不舍得一下子把一盘刺老芽一顿都吃光,你可以拿几绺刺老芽炒上两个笨鸡蛋,绿莹莹的刺老芽和黄澄澄的笨鸡蛋,不仅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有一种神秘的嗅觉诱惑。入口的那一瞬间,心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每一颗味蕾都兴奋起来了,在舌尖上舞动着春天。
还可以切碎刺嫩芽融在蛋液里,摊成刺嫩芽鸡蛋饼,或把刺老芽炒肉丝,老下饭了!
刺老芽不仅色香味形俱佳,还富含16种氨基酸和22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的钙、锰、铁、钛、镍、铜、锗等,含量都比人参高,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珍”。除此之外,刺老芽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刺嫩芽的根皮具有强壮筋骨、祛风除湿和补气安神等功效。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肝炎等疾病。况且天然野生的量非常少,为此从目前看,国际市场价格为每吨l万元以上。在国内市场,每逢年节之际,每公斤价格可达到70~80元,而且供不应求。
为突破刺老芽的时令限制,人工培植刺老芽应运而生。但我依然喜欢像妈妈一样,把春天掰下来的刺老芽焯好在冰箱里冻上或腌制起来,等到冰天雪地的时候依然可以吃到青嫩淳美的刺老芽!(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