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南县团林镇小城子村坐落着一处古城遗址,这就是辉南三大古城之一的辽代回跋大王府遗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回跋女真遗址。它的存在,有力佐证在辽代我们辉南是女真回跋部的居住地和中心区域。
回鹘女真是辽代女真的一支,由于史料对它记载极少,所以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给我们“三不知”,即不知其源头,不知其作为,不知其归宿。正因为这样,这座古城引起了东北史学界的重视,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辽代称辉发为回跋、回霸。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回跋和辉发当成一种语言两种写法,其实不然。女真语辉发是染青水的意思,即染布剩下的水,用在大河的名字上,形容水象染布的水一样青。
《北风扬沙录》是历史上对回跋女真所处地域标明最清楚的私记了,文中的成州指的是现在的阜新县,束沫江即松花江。依据这个方位,东北史学家金毓黻老先生认为这个地方就是辉发河。回跋大王府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回跋女真是指辽代活动在辉发河流域的女真,现在已被东北史学界所认同。
早在渤海时期,就有个回跋城。《辽史》记载:天显元年(926年),辽前府宰相阿古支率军攻打渤海王都上京大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围困三天,渤海十五代王大湮譔献城投降。可是没过两天,大湮譔又觉得这样太对不起祖宗,“旋而反叛”,于是辽兵破城灭了渤海国。大湮譔这么一搞,一些州府也跟着反了,纷纷拒绝接收契丹的统治,辉发河流域的回跋城就是其中之一。辽朝派汉将康默记率军去镇压,康默记首先攻下长岭府,长岭府就是今天桦甸的苏密城,然后一鼓作气又破了回跋城,《辽史》原话“逐破回跋城”。渤海人实际上是女真人的一支,所以辽代称渤海人为女真。因此,回跋女真很有可能是辽灭渤海后,留在辉发河流域的渤海人。
回跋女真归顺契丹后,辽朝在此地设回跋大王府,除了军事上隶属契丹兵马司,其他相对自治。《契丹国志》记载“无君长首领统押”。回跋归顺辽朝初,关系比较密切,朝贡不断,回跋人和契丹人彼此进行贸易往来,这就是陈淮所说的“往来无禁”。到了景宗时期,大辽开始腐败起来,对女真人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肆无忌惮的经济掠夺。辽朝在宁江州(今松原境内)设置市场,与女真人进行贸易,随意压低女真人的物价,只要稍有不满,即刻殴打凌辱,史称“打女直”。辽代称女真为女直,是因为辽兴宗叫耶律宗真,女真的“真”犯忌讳了,没办法,只好砍去两条腿,把“女真”变成“女直”。这个时期,回跋女真和契丹的关系恶化,开始武装反抗契丹的虐待,攻打抚顺,袭击熊岳,多次进入契丹境内,对契丹村寨进行袭扰掠抢,可见回跋女真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金太祖阿骨打起兵反辽时,曾派大将完颜娄室招抚辉发河两岸的回跋女真,形成联合反辽的局面。回跋女真在历史上是怎样消失的,史料没有记载,但我查到了天辅三年五月金太祖阿骨打的一个诏谕,是给咸州路都统司的,意思是在兴兵以前,曷苏馆、回跋等地女真流窜边界或辽境,这些人都是他的子民,他非常惦念,让各路千户、谋克进行寻访,将其姓名、官职、住址进行登记。由此看来,金辽战争时,回跋女真已经逃散了,女真回跋部很可能这时已经解体了,后来的女真阿里民忒纥石烈部应是从黑龙江迁徙到辉发河的。这就是说,在金初,回跋女真开始消失了,或被阿里民忒纥石烈部兼并了。这里还应提及一点,过去一些资料曾把渤海时期的回跋城和辽代的回跋大王府说成一个城址,现在看起来不一定是。2004年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对小城子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性发掘,整个调查发掘没有发现渤海时期的遗存,专家们怀疑他们可能不是一个城址,可能还有一个渤海时期的回跋城。但也可能这次发掘的面积过小,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孙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