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吉林湿地专家讲座 > 吉林西部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标题:吉林西部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专家:肖凤祥 岳龙
专家介绍:肖凤祥 研究员,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荣获吉林省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个人、吉林省“十一·五”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岳龙 助理研究员

吉林西部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肖凤祥 研究员,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荣获吉林省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个人、吉林省“十一·五”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岳龙 助理研究员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鸟类乐园”和“物种基因库”,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在蓄水防洪、涵养水源、净化环境、防风减灾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吉林西部湿地的自然状况和保护修复利用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

  一、吉林西部湿地自然状况和利用现状

  吉林西部范围包括白城市全境、松原市全境、长春市的农安县,四平市的双辽市。共1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5%;总人口640多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3%;2017年GDP达到3000多亿元,约占全省的23%。地处科尔沁草原和松辽平原交汇地带,毗邻大兴安岭林区,是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草原黑土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位于东北经济区地理中心,是联接东北四省区的结合部,在东北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自然状况

  历史上吉林西部有“八百里瀚海”之称,茫茫草原一望无际,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域内江河纵横交错,湖泊密布,水草丰茂,素有“东北水乡”、“鹤乡”之美誉。主要江河有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洮儿河、霍林河、拉林河及其支流,境内湖泊、泡沼700多个。多年平均地表水5.6亿立方米、地下水31.82亿立方米。有向海、莫莫格、波罗湖、查干湖、大布苏湖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中向海、莫莫格是国际重要湿地。目前,沼泽湿地植物的密度是全国平均植物密度的2倍,高等植物约600多种,野生兽类50多种,鱼类12科51种,虾类贝类各三种,蟹类及浮游生物50属。在鸟类中,有候鸟25种,是全省候鸟最多的地区。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鹤类占全国鹤类种类66.7%,占世界鹤类种类40%,雁鸭类约占全国雁鸭类58.7%,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保护修复及利用现状

  近年来,嫩干、松干、二松等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续建配套建设了前郭、白沙滩、洮儿河三个大型灌区和一批中型灌区,大规模高效节水即“节水增粮行动”有序开展,特别是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和大安灌区三个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设,引洮入向分洪改造工程发挥作用,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极大改善,基本形成了防洪、灌溉、供水、湿地保护的总体格局。该区域人均占有耕地、草原、水面和芦苇面积均居全省首位,其中人均耕地面积达4.6亩(农业人口人均近7亩),是全国的3.5倍,全省的1.5倍。总水面面积和宜渔水面均占全省的60%以上。未利用土地约7337平方公里,占全省未利用土地一半以上,是我省乃至全国少有的一块可集中连片进行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值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通过开展环保督查,加大依法治理,湿地保护明显加强,湿地修复有效开展,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普遍关注。

  二、主要问题

  1、部分地方仍存在肆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现象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有的地方大量水域被肆意侵占,或填埋筑路,或填埋建屋;有的地方仍有围垦、滥采和乱挖野生湿地植物等现象,使许多水生、湿地植物遭到破坏,赖以生存的湿地动物也同时丧失了栖息之地。

  2、有的地方还存在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些沼泽地被盲目开发,或开办牧场、或挖沟排水,或兴建旅游设施,既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破坏了湿地景观。有些地方由于盲目上项目,造成环境污染,水质发生变化,抗性弱的植物逐渐消失,抗性强的植物泛滥成灾,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体制机制不完善

  西部地区总体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完善。对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清、不深、不透,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没有有机结合。确定的体制机制没有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普遍性原则要求没有与因地制宜有机衔接。

  4、没有普遍编制并严格执行湿地保护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水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的湿地保护规划。但目前多数县(市区)没有编制其相应的规划并严格执行其规划。

  三、对策研究

  (一)、保护对策研究

  1、加强湿地保护法治建设

  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想要吉林西部湿地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就必须依赖于完善的保护管理法规体系。虽然吉林省开展了湿地保护管理的立法工作,制定颁布了《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版),但是相关条款落实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原因主要是吉林省湿地自然情况在东、中、西部各不相同,各地区还应认真贯彻执行《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

  湿地的总体价值不应从“单纯保护”和“单纯开发”的观点出发,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应该在尊重科学规划和湿地自然条件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才能对湿地进行可持续的利用。湿地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为保护和发展湿地资源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律基础。

  2、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人民群众既是湿地资源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终受益者。因此,让人民了解更多的湿地知识,共同参与保护湿地,提高全社会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意识,提升群众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为了让群众了解更多保护湿地的知识,要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湿地文化节等契机,建立标本陈列设施设备、电子解说设备、宣传栏牌,印制发放湿地宣传材料。向群众充分展示出湿地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从而加强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修复对策研究

  利用生态补水改善湿地现状。吉林省西部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匮乏。结合松花江、嫩江的水利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是补充湿地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湿地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建立天然湿地补水的保障机制,将湿地水文变化控制在其阈值内。通过节约水资源、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满足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恢复退化湿地的植被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在典型湿地退化区采取封育措施,是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实施封育技术措施,可有效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植被的干扰,促进湿地植被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在水位较高、地表有积水、能够进行生态补水的沼泽区,采用播种植苗技术栽培湿地植物,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进程。湿地周边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对湿地植物的破坏和农业生产对水源和环境的污染。

  利用湿地自身修复功能改善湿地可持续性。大多数湿地植被种子可以通过洪水冲击的方式到达其他湿地领域,而后恢复生长。不同苔藓植物的部分被风力传播到沼泽表面,并在上面重新生长。通过加强湿地自身恢复功能,可有效的提升湿地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1、水产养殖业

  白城市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兴土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严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芦苇湿地进行了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并应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原理,建立了苇-鱼(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

  恢复后的芦苇湿地可以为鱼、蟹提供饵料资源,鱼、蟹可摄食危害芦苇的害虫,鱼、蟹的粪便可增加肥源,其摄食活动又可疏松土壤,促进芦苇地下茎发育繁殖,从而提高芦苇的质量与产量。

  2、有机食品药品种植业

  湿地植物中,大部分种类是药食兼用,常见的有芡实、莲子、菱等。药用功效主要表现为清热解毒、补脾健胃等方面;食用方面更是多种多样,芡实的种子和嫩茎,莲子、藕,菱角都是常见的食品。

  芡实作为湿地植物中药食同源的代表,野生芡实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芡实进行开发利用,既可以提高湿地的生态价值,又能对湿地加以利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野生动物养殖业

  以大雁养殖为例,通榆向海大雁养殖场现有种雁3万多只,近年来每年出售商品雁7万多只,是亚洲最大养殖种群,进行了种群优化、饲养技术、野化训练等研究,并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仅计算每年出售的7万只商品雁,商品雁400元/只,年产值近3千万元,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

  4、芦苇产业

  芦苇是最常见的湿地植物之一,芦苇在蓄水、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芦苇即可治碱,又可保护湿地。芦苇生长季内,碧波万里,风景迷人,是鸟类极好的栖息地,也是较好的观光地。

  芦苇韧性强,含有大量纤维,主要用它造纸。据统计,1t芦苇可造纸浆400kg,收割捆包1t芦苇群众可获利100元。不仅可以节省木材0.4m2,还可以提高群众收入。

  5、发展能源林

  吉林西部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灌丛草原,大面积低洼湿地自然生长着各种灌木柳树。种植生物质能源林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开展土壤与水环境治理结合。植物修复就是采用种植灌木柳等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等。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以灌木型杂交柳营建的灌木林为例,每年可形成生物质约20t/hm2,其热值约4500Kcal/kg,是优良的生物质燃料,可以3-5年平茬收获一次,种植一次可以平茬经营20-30年,甚至时间更长。生物质能源林发展空间大,前景广阔,加快发展种植生物质能源林恰逢其时。

  6、旅游产业

  整合湿地资源,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示范引领,以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场地自然风光,营造文化内涵深厚的湿地景观区,结合人的行为活动,让城市中的居民去靠近自然,走进湿地里去感受湿地风光。不受自身的地理等条件影响,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开发过程中,要结合考虑现代科技的因素,大力发展新的旅游项目,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吉林西部湿地还有其他产业,例如编织业,芦苇、杞柳等植物都是编织的优质材料,目前编织业在吉林西部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芦苇编织制作,编织出了精致的苇席、苇帘、芦苇画。用柳编制作的工艺品,大到柳编书柜、书架,小到柳编菜筐、提篮、纸抽盒等。去皮后的柳条作品,洁白如玉、一尘不染;未扒皮的黑柳条作品原始天然、质朴大方,是颇受游人青睐的旅游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