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吉林湿地专家讲座 > 坚持保护优先,促进和推动湿地与农业共...

标题:坚持保护优先,促进和推动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
专家:李英俊
专家介绍:吉林省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坚持保护优先,促进和推动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好湿地,促进和推动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湿地定义、分类及其功能

  我国采用了《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我国湿地大体分为5大类: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吉林省只有4大类湿地,没有滨海湿地。

  湿地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发育和演变,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形态,覆盖了地球表面的6%,为地球上40%的已知生命体提供了生存环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

  1.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涵养水源,提供淡水。据统计,全球约有96%可利用淡水存储在湿地中。湿地是淡水之源,具有生命保障的重要意义。吉林省地表淡水资源总量276.6亿立方米,是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以及生态用水的保障性水源。

  (2)净化水质,降解污染。湿地系统中生长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各种微生物、浮游生物以及食腐动物,通过湿地的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化学合成等进行分解,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以查干湖为例,其水面年蒸发量为964毫米,水生植物年蒸腾量为936毫米,相当于陆地年蒸发量的2.5倍,大大减轻了风沙干旱的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

  (4)调蓄洪水,防灾减灾。湿地是个天然的大蓄水池,在暴雨和洪水来袭时,其可以有效蓄积洪水,降低洪峰的破坏性,蓄洪排涝的作用极为显著。

  (5)湿地的储碳功能十分显著。泥炭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积累速率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据专家测算,一年中我国可堆积约58.47万吨泥炭,折合20万吨有机碳的储量。

  (6)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湿地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湿地具有丰富的物产功能,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依靠丰富的水资源,全省在东、中、西部开发了大面积的水稻田。截止2017年底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80.08万公顷的规模。吉林省已成为全国第四大水稻田基地,水稻年产已达667.73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2)水能发电是湿地资源利用的主体,吉林省水电开发的规模、产量、效益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截止2009年底,吉林省装机容量389.74万千瓦,水电机组发电量51.79亿千瓦时。水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潜能。

  (3)湿地除了直接用于农业和水资源开发外,还有多种利用方式,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比如:东部长白山区森林沼泽湿地,盛产的食用菌、樾桔、林蛙等绿色有机食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4)吉林省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盛产草鱼、鲤鱼、鲢鱼、虾蟹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还可以利用湿地资源,开发湿地种、养殖经济动植物等项目,

  (5)湿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为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欣赏自然创造了条件。湿地旅游已显示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3.湿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湿地文化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影响力。黄河、长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湿地文化。吉林省的河流、湖泊以及其他类型的湿地也孕育了大量丰富的湿地文化,对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创新发展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湿地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近水而居,依水而兴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夙愿。

  (3)湿地文化在吉林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近年来以保护利用为主题,开展了各类湿地文化节、观鹤节、鱼猎文化节、湿地夏令营、湿地生态游等系列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湿地文化,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全国及吉林省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一)全国湿地资源状况

  1、全国湿地总面积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湿地面积18.20万公顷 ,湿地率5.58%。另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全国湿地权属状况

  国有湿地面积4503.15万公顷,占84.30%;集体所有湿地面积838.91万公顷,占15.70%。(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3、各省湿地分布情况

  按湿地面积统计,排名前10位的有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江苏、广东、四川、山东和甘肃。排名后10位的有云南、上海、海南、陕西、天津、贵州、宁夏、重庆、山西和北京,其湿地面积之和仅占湿地面积的5.19%。吉林省湿地面积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但是,吉林省湿地类型独特丰富是全国少有的。

  4、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

  (1)野生植物

  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湿地植物4220种,隶属3门239科1255属。包括苔藓植物39科70属137种,维管束植物200科1185属4083种。维管束植物中,蕨类植物44科84属185种,裸子植物2科5属12种,被子植物154科1096属3886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4科801属2815种,单子叶植物30科295属1071种。(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0种。

  (2)湿地植被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湿地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483个群系。

  (3)野生动物

  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脊椎动物2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鱼类25目200科1763种,两栖类3目11科215种,爬行类3目12科83种,鸟类13目33科231种,哺乳类7目10科20种。(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24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66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湿地鸟类4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7种。

  5、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

  (1)湿地面积变化

  近10年来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年均减少率为0.9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年均减少率为0.97%。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生物多样性变化

  通过首次调查和本次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湿地鸟类资源在可比条件下处于下降态势。

  (3)受威胁状况变化

  对比分析发现,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从首次调查的污染、围垦和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发展变化为第二次调查的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围垦、外来物种入侵和基建占用五大因子。

  6、湿地资源现状和管理评价

  湿地资源现状和管理评价:湿地类型全,典型湿地多。湿地总量大,人均资源少。湿地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保护力度大,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湿地资源利用多样,利用压力加大。

  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类干扰导致湿地类型转变。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湿地生态面临的威胁有增无减。湿地不合理利用屡禁不止。湿地保护空缺较大。

  (二)吉林省湿地资源状况

  1、全省湿地总面积

  全省湿地总面积172.8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2%,其中自然湿地99.7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5%,人工湿地73.09万公顷。(吉林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湿地类别

  吉林省共有4个湿地类型,其中河流湿地25.11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24.49%,湖泊湿地11.21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0.94%,沼泽湿地52.71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51.40%,人工湿地83.81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3.17%。(吉林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全省有湿地野生动物30目59科297种,湿地植物112科253属613种。(吉林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3、湿地资源变化情况

  经两次调查对比分析,1996年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湿地总面积131.57万公顷(不包括人工湿地)。与首次调查结果相比,吉林省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2.38万公顷。

  分析其变化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技术方法和调查标准的改变。二是由于气候干旱和围垦等人为活动使湿地萎缩,面积减少。

  三、关于湿地与农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分析评价

  湿地与农业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冤家?还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伙伴?

  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功能是无法代替的,每时每刻都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1.湿地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无论水田或旱田都需要有水资源作保障。

  2.湿地可以通过过滤、植物吸收等对农田排水进行分解净化,降低农业污染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 湿地涵养和蓄洪防旱的生态功能,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保护。

  4.湿地能够保护物种,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

  5.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包括鱼类、大米、盐、糖、蔬菜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

  湿地对农业的支持功能很多,但从生态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湿地与农业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一是湿地与农业争地争水的矛盾。二是湿地保护与湿地利用方面的矛盾。

  其次,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截止2017年底,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了12358亿斤,吉林省突破了粮食年产744亿斤的大关。但是,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农业开发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十分显著,严重破坏了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

  2.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湿地利用,使湿地面积急速萎缩退化。

  3.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湿地污染。

  4.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导致了湿地严重缺水,使得大面积的湿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水,湿地萎缩退化日趋严重。

  四、湿地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1.湿地保护与农业开发要均衡协调发展

  协调好湿地与农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湿地与农业和谐发展非常重要。一是解决好数量配比的问题。当前,在我国主要是坚守湿地保护红线(8亿亩)和耕地保护红线(18亿亩)。二是要加快提升湿地和黑土地的质量问题。加大恢复和重建湿地力度,积极推行休耕轮作,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出功能。

  2.大力开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发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协调、循环、可持续发展。

  3. 制定和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促进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自然生态系统。湿地保护很重要,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应加快出台国家《湿地法》或《湿地保护条例》。地方层面也应加快省级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4.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湿地和农业资源保护意识

  大力开展湿地保护重大意义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努力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五、湿地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3.湿地农业模式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湿地农业模式。

  (1)基塘湿地农业模式

  基塘农业是将塘基、经济植物、经济动物、鱼等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

  (2)鱼菜共生模式

  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涉及鱼类和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湿地农业新技术。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一种新型的鱼、水、菜和谐协同共生的湿地农业模式。

  (3)多功能种植一养殖耦合模式

  在芦苇湿地推出“一育三养”(即育苇、养鱼、养蟹、养禽)立体种植一养殖耦合模式。把苇田改造成稻田一样的方格,根据生物共生关系,利用苇田中的天然饵料,水面养禽、水中养鱼、水底养蟹,使苇田资源由单一利用向综合利用转化。

  (4)吉林芦苇沼泽苇-鱼(蟹)-稻模式

  中国科学院刘兴土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多年研究与示范,建立了苇-鱼(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在项目示范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国家以及吉林省多种奖项。

李英俊副会长参加全省国有林业局湿地管理干部培训班

李英俊秘书长(右一)在古洞河国家湿地公园实地考察

李英俊秘书长(左一)陪同刘兴土院士(右二)在专家服务走基层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