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湿地——赖以生存的家园
专家:刘茂林
专家介绍: 吉林省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湿地——赖以生存的家园
刘兴土院士(右)和刘茂林在讨论湿地公园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由优良生态环境强力支撑,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国富民强的大事,事关子孙万代生息的大事。因此,要遵循自然法则、保护湿地资源、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社会环境。湿地是自然界价值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功能。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湿地保护工程,固本培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渴望蓝天、碧水、绿野、优美生态环境指数大幅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资源过度利用以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很突出,就整体而言,面积萎缩,功能下降,湿地缺水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不难看出,湿地保护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把保护生态环境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新时代的目标任务,提出了要象保护眼睛那样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湿地保护工作者倍受鼓舞和鞭策,一定要学习贯彻好十九大精神,增强信心,履职尽责,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守护好牛心套保这块六万亩大湿地。当然,我们很清楚,光有我们湿地保护工作者的热情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政府作出统筹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实施,尤其在法规、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支持。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让广大群众清醒认识到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产的家园,努力营造保护湿地光荣,破坏湿地可耻的社会氛围,牢记历史深刻的教训,湿地保护“红线”不可触摸。
一、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立法及政策支持
(一)建立湿地法规保障体系。当前,湿地保护仍面临着严峻考验。吉林西部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和人们过度依赖湿地资源惯性思维,造成了我省西部自然湿地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人为无序利用甚至非法索取在局部仍在持续,因此,依法保护湿地资源迫在眉睫,吉林省已出台了《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起到应有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规体系和配套措施。同时还需积极呼吁国家级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出台。为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法制保障。
(二)建立湿地有效补偿机制。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后对其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把保护培育森林和湿地资源,为社会提供生态公益服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有林场、苇场的主要任务。因此,未来林地、湿地管理单位将全面转变工作职能,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抓生态保护上。这就要求政府应建立湿地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三)建立湿地资源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建立健全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湿地保护利用规划,保持湿地范围和用途永续发展,严禁湿地转为非湿地。加强湿地监督、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数据库,明确监管责任,科学合理编制湿地资源利用规划,坚持全面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明确湿地合理利用的方向、方式、途径和方法,积极推进湿地资源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管理。
二、进一步加强湿地修复措施及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湿地补水机制。水是湿地的灵魂,水资源保障是湿地保护工作重中之重。依水而生,傍水而兴,种类繁多的水生物和动植物,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大量丰富物质财富,同时,为野生鸟类提供繁衍生息场所。所以湿地补水是关键,建议政府将湿地补水资金纳入财政支出年度计划,建立湿地长效补水机制,保障湿地及时有效补水。
(二)建立健全湿地修复统筹计划。湿地修复是对面积萎缩和生态功能下降或严重丧失的重要湿地采取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吉林省湿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但这里的气候持续干旱,加之上游修建水利工程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造成水资源短缺,湿地大面积萎缩,虽然近年来采取局部湿地修复措施,但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功能下降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还需要加大工程措施保护和修复湿地。结合湿地分布及退化程度,明确规划修复工程,对珍稀水鸟栖息地、松嫩平原湿地生态、湿地污染控制、富营养化胡泊生物、重要水源地污染控制、湿地有害生物防控等可进行抢救性修复工程。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生境,恢复湿地面积,搭建好湿地天然屏障。
(三)建立健全湿地各项管理机制。一是要完善湿地面积管理工作,明确权属,搞好登记造册,纳入数字库。二是搞好湿地适时监测,建立湿地监测数字化管理,加强与研究院所合作,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模式。科学分析制定管理措施,防止有害生物侵入、有害物质流入湿地。明确湿地修复目标,扩大湿地面积,湿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刘茂林(左)在全国湿地公园建设会议上
三、进一步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
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湿地保护最终目的仍是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收益反哺湿地保护支出,更加有力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为使湿地保护具有可持续性,在保护的同时对湿地资源合理利用进行积极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在吉林西部松嫩平原上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大安市。市内径流“一江两河”,滋润全市4879平方公里土地,丰富的水源,形成星罗棋布、形状各异的湿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8%。并产生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湿地公园。即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我作为一线湿地保护工作者,更加关切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我们把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相结合,依靠科技,走出一条湿地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大安市境内西南部霍林河畔,占地面积4922公顷,是国家重要湿地霍林河流域龙沼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林省松嫩平原西部保持最完好的河漫滩芦苇沼泽湿地。芦苇集中连片,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水中生长着大量鱼类、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水清草美广袤的芦苇荡,为水禽类等生物提供了天然的觅食场所。
牛心套保湿地以原生态地貌和优质生态产品文明省内外。在湿地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中,较好解决保护与发展相互矛盾的关系。以创新发展为思路,科技为先导,着眼于现实,放眼于未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高等院所合作,利用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发展壮大自己,牛心套保的发展模式,多次在国家、省会议上作案例分享,被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认为有示范作用,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现在湿地公园已列入全国20个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之一,发展前景宽阔。
实施系列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经济发展。一是争取省林业厅、省科技厅“吉林西部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及合理利用模式与技术项目”资金,开展以水育苇,苇田基底翻耙、苇根移植和施肥促繁等改良项目,改善了湿地自然生态环境;二是借助省厅生态补水资金扶持,每年引洮儿河水3500多万方,恢复退化湿地面积2.2万亩;三是积极与水利部门沟通协调,将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纳入了河湖连通工程总体规划,项目投资3000万元,进行了水渠清淤、固堤、闸门等水利工程;四是争取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大安市)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进行湿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源畅通无阻,保持湿地生态用水。各项工程的实施,为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科技兴业发展模式。近年来,依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及其团队技术力量,应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原理,在牛心套保湿地实验成功 “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是在实施退化芦苇湿地水文调控、植被恢复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苇田内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优化苇田生态系统结构,开创生态保护及利用深层发展新途径,较好解决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2006年至2013年试验苇田133公顷,共生产成品蟹4.06万公斤,获纯效益74.61万元。2015年,20户苇场职工承包2200公顷苇田养蟹,获成蟹产量21万公斤,产值844万元,纯效益369万元。现在“芦苇蟹”年均产量达到45万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河蟹生态放养已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主要门路,政府精准扶贫的抓手。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7项,相关专著3部,地方标准1项,成果鉴定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科技成果的推广引领了松嫩平原西部生态产业发展方向。
实施打造人工湿地工程。利用苇田退水,推进旱改水,实现一水多用。对原苇场500公顷低产田进行旱改水,公园实现湿地面积全覆盖,有效遏制土地碱化、沙化蔓延趋势;种植结构的改变,使苇场年增效益170万元,职工人年均增收1.2万元。湿地生态产业新技术应用和广泛推广,公园以“苇-蟹(鱼)-稻”为主要模式的绿色、生态、高效型湿地经济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其综合效应日益彰显,得到国家、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实践证明,湿地合理利用是可行的,发展潜力很大。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形成了芦苇、养殖、种植、苇工艺、旅游等生态产业链,年均创造总产值4000万元以上,职工年均收入2.8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60个,其生态“芦苇蟹”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湿地经济纵深发展、生态产业兴起、极强湿地功能的延伸,增强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工作的自信,坚定了信心,把对湿地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将逐步拓展到湿地保育与修复、绿色养殖、高效种植、生态旅游等各方面,为区域湿地经济发展起到示范拉动作用。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科学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繁荣湿地经济,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