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辉南县7.75万公顷的林地之上,198名三级林长化身“绿色管家”,用责任网格织密守护屏障,以智慧平台重塑管理范式,借产业融合激活生态价值,实现了从“山林守护者”到“生态经营者”的角色转变。
这场始于山林的制度创新,正为县域绿色发展解锁新的可能。
责任体系重构:从碎片化管理到立体化守护
林长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生态责任转化为可追溯、可考核的具体坐标。辉南县构建的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以“党政同责、全域覆盖”为原则,让每一片林地都有了明确的“管家”。
县级林长统筹规划,乡级林长落实执行,村级林长一线巡查,203个管护网格如同精密的神经末梢,将7.75万公顷林地纳入立体化监管。这种“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机制,彻底扭转了过去“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的困境,仅2022年以来,涉林违法案件便同比下降47%,森林防火实现连续44年无重大事故。
多元协同机制的创新,更让生态保护突破了单一部门的局限。“林长+警长”实现13个乡镇“一林一警”全覆盖,涉林案件查处效率提升60%;“林长+检察长”机制中,特邀检察官助理孙立平深度参与案件办理,推动公益诉讼与行政监管无缝衔接;19个成员部门的联络员制度,让林业、财政、公安等部门在资源调配、资金保障、执法联动中形成合力。而“民间林长”的加入,则构建起社会监督的新维度——正如《中国绿色时报》报道的那样,这些来自基层的社会监督员,用“看得见的眼睛”填补了政府监管的盲区,让林长制从“官方主导”升级为“全民共治”。
科技赋能增效:从人力巡护到智慧监管
在辉南县林长制指挥中心,智慧管理平台正在重塑护林范式。LED大屏幕实时跳动着森林资源数据,123棵古树的生长状态、100公顷湿地的修复进度、203名护林员的巡护轨迹一目了然。这套集遥感监测、数据管理、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系统,让全县林地实现“一张图”管理。卫星遥感技术自动识别森林资源变化图斑,智能终端实时回传现场影像,AI算法精准分析火险隐患,将传统护林的“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防”。2023年国家森林督查中,辉南县违法图斑数量较往年下降62%,科技赋能的成效可见一斑。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更体现在制度执行的每个环节。《辉南县林长制“五化”工作手册》的编制,将巡林频次、问题处置、考核细则等转化为可量化的标准;年度1824次的三级林长巡林记录,不仅破解了秸秆离田、林粮间作等老大难问题,更通过“清单化”督办让责任落实有迹可循。当护林员在清收林地发现毁林复耕苗头时,只需通过手机APP一键上报,系统便会自动触发执法流程——这种“科技+制度”的双轮驱动,让森林资源保护真正实现了“耳聪目明、反应灵敏”。
产业融合破题:从生态保护到价值创造
在辉南镇义合村,千亩红松果林正迎来丰收。这片曾因过度开垦而退化的林地,在“林长+林业产业链长”机制下重获新生:县级林长牵头引进红松培育技术,村级林长协调清收林地1605亩,村民赵晓龙的蓝莓基地毗邻而建,形成“树上采松塔、树下摘蓝莓”的立体经济模式。更具药用价值的林下山参种植,则在长安村、永兴村等地形成规模——长安村玉泉沟社的千亩龙丰果林基地地下,五年生野山参已进入管护期;永兴村的万亩红松林下,党参、蒲公英等中药材与松针腐殖土形成良性共生系统。
这种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的实践,在辉南县形成了鲜明的“四大示范基地”:红松经济林、山核桃、林下山参、森林旅游康养,2022至2024年,累计完成冠下造林5647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180公顷,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2.8亿元。
具突破性的是,林长制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辉南镇通过发包清收林地,近十年增加集体收入2000余万元,闫方龙的“老味道”家庭农场在林下套种人参、百合等中药材,毕玉伟的林下野菜种植基地同步培育刺老芽、红姑娘等药食同源植物,王春祥的平欧榛子合作社在榛子林间试种黄芪、苍术,形成“一林多产”的复合经济。全县已建成中药材示范基地5处,林下参培育面积达2500公顷,2024年中药材产值同比增长65%,成为林业产业新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全县203名护林员中,有37人同时成为林业产业的带头人,这种“护林员变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转变,正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注脚。(陈沫 王思焱)
--------------------------------------
初审:战玉民 复审:程莹 终审:孙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