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生态文明>林苑文学

雨后的集安,我仿佛又回到了江南

细雨初歇,集安醒了,仿佛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擦拭过。若要真正领略“塞外江南”的神韵,莫过于乘一叶轻舟,驶入雨后鸭绿江的怀抱。此时的江面,宛如一块巨大的、流动的翡翠,在薄雾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深邃而温润的碧色。船头轻轻犁开平静的水面,荡起的涟漪层层叠叠,将两岸的倒影——连绵的山峦、古朴的村落、婆娑的树影——瞬间揉碎、重组,又在波纹平复后缓缓复原,变幻无穷,如同一幅动态的水墨长卷。两岸的屋舍、田野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影影绰绰,增添了几分异域的神秘与宁静。而此岸集安的坡顶民居,则如同铺陈在素白宣纸上的淡墨,或聚或散,错落有致地蜿蜒镶嵌在青翠欲滴的群山怀抱之中,那份恬淡悠然,确实与江南水乡的韵味遥相呼应。

早市升腾的烟火气,瞬间刺破了这唯美的梦境,却又带来另一种踏实的温暖。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穿着高筒雨靴的老人挎着竹篮,步履从容。篮子里,带着泥土芬芳、伞盖上还滚动着晶莹露珠的新采山蘑菇,饱满油亮的果子,以及带着山野清气的各色野菜,堆成了小小的山丘,散发着雨后山林的鲜活气息。更令人心头一暖的是,穿着醒目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俯身清理着低洼处的积水,抬头看到老人,立刻绽开笑容,自然地伸出手臂:“大娘,路滑,我扶您一段?”——这细微处的关怀,胜过千言万语。全国文明城市的温度与底蕴,并非宏大的口号,它就藏在这街巷的烟火里,藏在这一句句质朴方言的褶皱里,藏在这雨后微凉中递过来的温热手掌中。

“瞧!那就是‘东北第一国门’!”路边的行人声音洪亮,带着自豪,指向云雾缭绕的江心深处。顺着他的指引望去,鸭绿江铁路大桥那钢铁的雄健身姿巍然矗立。历史赋予了它厚重感,此刻,它披着轻纱般的雨雾,更显庄严与神秘。巨大的桥墩如同巨人稳健地涉足江水,支撑着历史的脊梁。而上方的钢铁骨架,则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1950年,英勇的志愿军将士正是从这座桥上,踏出了“抗美援朝第一渡”,保家卫国的烽烟曾在此弥漫。如今,和平的烟雾温柔地包裹着它,历史的硝烟与当下的安宁在此奇妙地交融、沉淀。靠近岸边,一方朴素的石碑静静矗立。

当暮色如同温柔的潮水般渐渐浸染天际,江畔的大吉他广场开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电影《缝纫机乐队》标志性的巨型吉他雕塑,在尚未散尽的雨雾中通体亮起璀璨的灯带,流光溢彩,宛如一个巨大的音乐精灵降临凡间。动感的摇滚旋律穿透湿润的空气,与鸭绿江低沉的涛声奇妙地共鸣、交织。不远处的树下,一对银发夫妇相互依偎,共同披着一条厚实的毛毯,静静望着江上的流光与舞影。他们手里端着酒杯,陶杯中的冰葡萄酒荡漾着迷人的琥珀色光泽。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嘴角恬淡的笑意和紧握的双手——小城的生活哲学,尽在这雨雾弥漫的黄昏里,那份从容、安适与相濡以沫的温情中。

雨雾,是集安最妙的留白

让青瓦白墙的工笔画卷生出了写意的空灵

让千年石陵的厚重历史晕染出诗意的朦胧

而穿梭于这水墨丹青间的淳朴笑靥与温言暖语

终将塞北的风霜雨雪

悄然酿成了令人沉醉的江南春酩(聂钰晗)

--------------------------------------

初审:战玉民  复审:程莹  终审:孙金生

  •  
    关闭
    X
    林业厅政务微信
    X
    林业厅政务微博
    X
    林业厅手机二维码